箱庭療法(sandspiel, sandplay therapy)又稱沙盤游戲療法,是在治療者的陪伴下,來訪者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玩具,在盛有細沙的特制箱子里進行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心理療法(張日昇,2006)。
箱庭療法整合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和東方哲學文化之精髓,是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了箱庭療法本身的游戲機制所具有的發(fā)展與治療功能,使其與心理咨詢和治療理論體系相結(jié)合,發(fā)展成為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方法并應用于兒童進而逐步擴大到成人、家庭、團體等各種人群。由于其非言語性的特點,箱庭療法特別適合言語能力還未充分發(fā)展的兒童或言語能力有障礙的兒童、自閉癥兒童,對于多動癥、選擇性緘默癥、抑郁癥、恐懼癥、焦慮癥、學習困難、閱讀障礙和言語障礙、攻擊行為、情緒問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另外,對于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沉默等一般心理問題也有明顯的療效。箱庭療法也有助于自我概念的提升和人際關系的調(diào)試、對于人格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以及健康心理維護、個人成長等都有著積極和促進作用。
sandplay therapy起源于歐洲,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于1965年將這一技法介紹到日本,并將其命名為“箱庭療法”,張日昇教授于1998年將箱庭療法引入中國,考慮到“箱庭療法”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盆景藝術(shù)的相似性,即“在箱子中制作庭院”,故沿用“箱庭”的漢語名稱,并在國內(nèi)開展著富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研究、應用以及推介工作。張日昇教授的貢獻在于作為中國箱庭療法人不僅奠定了箱庭療法在中國扎根、開花結(jié)果的理論基礎,而且開拓了箱庭療法在中國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發(fā)展的廣闊前景。
張日昇教授指出,箱庭療法強調(diào)治療者陪伴來訪者制作箱庭、欣賞來訪者的箱庭作品、傾聽來訪者的箱庭故事,由此就可以幫助來訪者將自我的心理沖突或矛盾有意無意地進行釋放和整理,情緒得到宣泄,問題得到處理,自我治愈力得到發(fā)揮,從而達到問題解決和整合自我的目的。箱庭療法主張治療者靜默地陪伴和見證來訪者箱庭制作的全過程,強調(diào)不分析、不解釋,而是借助箱庭作品的心象和玩具的象征意義,以適切的視角、整體和系統(tǒng)的角度去理解來訪者藉由箱庭作品所表達的心理內(nèi)容。正因為其游戲的本質(zhì),箱庭療法更成為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帶來更多快樂并促進心理成長和發(fā)展的心理游戲而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
張日昇教授在專著《箱庭療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的《后記》里,以“心·無意識·箱庭”為主題,總括了箱庭療法的精髓,點明了箱庭療法可以成為心理咨詢的一個良好平臺,幫助來訪者在簡易而豐富的箱庭世界,將自我的心理沖突或矛盾通過箱庭制作有意無意地進行釋放和整理,使無意識意識化,整合自我,從而獲得心理問題的解決。張日昇教授認為,箱庭療法不是單純的心理咨詢技術(shù)或心理治療技法,也不僅僅是是深層心理學的臨床應用,而是一門人生哲學。